不能让“冷暴力”成为“教鞭”
戴先任
羞辱、诅咒极易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带来难以治愈的创伤,这样的伤害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日前,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反映河南省某中学高一某班班主任王某某让学生发毒誓:在教室只有学习,若违此誓,死全家,先死爹,再死妈。据了解,学校已给予涉事教师行政警告处分,停止其班主任职务。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逼迫学生发毒誓,相信涉事教师的动机是好的,但就算是出于好心,逼迫学生发毒誓,不仅对学生精神与心理造成了严重侵害,也给家长带来了心理伤害。
其实,让学生发毒誓或辱骂、诅咒学生,也算是一种教育“冷暴力”。类似来自教师的“冷暴力”并不鲜见,如曾有中学教师批改作业时写下“你是孤儿吗”评语引发舆论指责。
羞辱、诅咒极易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带来难以治愈的创伤,这样的伤害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一生。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恶毒的语言攻击来自本应受到学生尊重、爱戴的师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给予涉事教师行政警告处分,停止其班主任职务,是必要的惩戒。我们更应对此类事件进行反思,防范此类教育“冷暴力”的发生。
涉事教师让学生发毒誓,对学生进行羞辱、诅咒,有可能是想通过“打压式教育”让学生“知耻而后勇”,从而达到“鞭策”学生前行的目的。但这样的方式显然并不合适,涉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侵犯学生和家长的人格尊严。而将学习与家长绑在一起,也会给学生蒙上心理阴影,给他们带来精神负担,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实,不少家长也习惯于“打击式教育”。曾有媒体调查,大多数年轻人都曾遭受过父母的打击式教育。可见“打击式教育”多么常见,“打击式教育”甚至成了“中国式育儿”的一种重要手段。
“打击式教育”蔚然成风,与我国传统教育中鲜有“鼓励式教育”有关,导致一些人总喜欢挖苦、贬低孩子,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当然,一些教师、父母动辄对孩子进行“冷暴力”,也是一种缺乏教育耐心的表现,透露出责任缺失问题。
而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讲,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切勿让“冷暴力”成为“教鞭”,更不能将“冷暴力”当成教学的“法宝”。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但没有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冷暴力”的权力,不能把“教育戒尺”变成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棍棒”。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正向鼓励与反向激励的分寸,劝学不能靠“强劝”,更不能靠“冷暴力”胁迫,不能以爱为名行伤害之实。(据《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