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行”一体化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 朱金秀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发生转变,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转变为着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方式需要创新,更加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评价需要改革,从单一评价走向多维评价。与之相应,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校本研训体系也需要进行重构。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探索并建立了“读—研—行”一体化教研体系。
品质共读
改变教师行走的方式
高品质阅读是提升教师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高品质阅读是一种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并结合书中的思想和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与改进。
学校打造“共读一本书,我与学校共成长”活动品牌,以阅读带动教师思考,开阔教师视野。每个教研组、每个工作室、每个研究小组建立自己的书单,围绕问题读,带着思考读。共读前,领读人设置问题,教师们提前阅读指定章节,完成前置学习,联系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拟定一到两个核心问题;共读中,专人主持、专人领读,集中讨论核心问题,并由组长整理发言记录,集中总结;共读后,教师们递交读书心得,梳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并进行微信推送,培养教师在微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方法意识。
集体共研
改变专业成长的样态
一方面,学校横向重构教研体系,为促进跨学科、项目化、数字化教学研究以及特色课程改革,专门打造学习共同体、工作室,为每个团队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每个共同体均设定了独特的研究主题,并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工作室聚焦微问题开展分享交流。例如,班主任工作室专注“打造一间有温度的教室”的班级文化设计,数学工作室则围绕“跨学科活动”主题,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游戏将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学校实施纵向分层研训策略,构建教师成长的四级工程,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研究和成长的平台。启航工程重点关注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通过常规督导课、行政邀约课和主题汇报课的形式,帮助他们在短期内迅速成长;续航工程侧重为中老年教师提供指导和引领,推动他们向专家型和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领航工程赋能卓越教师,每学期开展卓越教师展示课、专题研究课以及师徒青蓝课等活动,助他们实现二次腾飞;导航工程实施中高级教师导师制,每位高级教师带领多名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以建立大学科观并拓宽研究视野。
学校还创新性构建了“1+N”教研模式。其中,“1”是指以一个核心主题为中心展开教学研究,旨在通过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N”是指多种相关活动,包括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解读、优秀教学案例分享、学生前后测分析、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设计解读及课后反思、聚焦主题的评课活动、专家微讲座以及教研成果的提炼等。在此教研模式下,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形成学习共同体,有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种教研模式,语文组(包括6个年级组)、数学组(包括高数和低数两个部分)、英语组、艺术组、体育组、书法组等学科团队,分别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大型主题单元研讨活动。依托“1+N”的模式,各教研团队形成了集体备课稿、课堂实录、评课稿、微分享课件和作业设计案例等五个方面的微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每位教师的参与和贡献,更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集体教研模式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学思践行
改变学校教育的生态
学校通过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的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课题研究,理念先行。学校以课题为抓手,鼓励教师学习新理念,破解新问题,依托大课题,衍生微课题,打破学科界限,紧跟基础教育改革步伐,开展“小学书法‘赏—习—评’项目式学习建构与实施研究”“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活动研究”等课题研究。学校采取教师自主申报的方式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聚焦书法特色课程创新与发展的问题,通过“书法+语文”“书法+思政”“书法+艺术”的方式开展跨学科研究。
二是专业研讨,实践笃行。学校依托未来学校建设,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新型教学方式变革,每学期举办东郡杯“智慧课堂”教学竞赛,激励教师们积极推广平板教学应用。同时,学校开展新课程标准下的跨学科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基于学科本位的跨学科和主题式跨学科两种方式,以项目化学习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如语文、数学、书法、美术、科学等学科融合开展中秋“明月几时有”、冬至“珍重待春风”主题跨学科学习。
学校还积极推进综合实践作业研究,在统整性课程“郡园十二节”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实践作业日”活动研究,在每周三“无书面作业日”为学生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每个教研组设计不同形式和层次的特色作业,在月底的大型学科活动中进行成果集中展示,例如3月的科技节、4月的阅读节、5月的劳动节、6月的数学游戏节,让作业设计有梯度、课程统整有主题、学科活动有研究。
学校通过大数据对优秀的教研组、共同体开展动态评价,从团队建设、教学示范、教研成果、教师成长等方面进行数字画像,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在年底的教研总结会议上组织开展十大创新案例、十大科研成果评比。
三是素养提升,自我修行。为促进教师个人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研室与学校工会策划成立了五大教师社团:阅读社团、书法社团、舞蹈社团、朗读社团和运动社团。这些社团基于教师的兴趣和专业领域,为教师的个性化成长搭建了良好平台。比如书法社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活动,学校定期开放书法教室,为教师们统一配置书写工具,提供集中的练习场所。学校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通过“周周集训、月月抽赛、期期总结”的方式,营造浓厚的研习氛围。
学校每月中旬组织举办教师素养提升比赛,随机抽取8位教师参加,并聘请书法组和语文组教师担任评委。比赛结果纳入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间的良性竞争和共同进步。期末时,学校开展教师素养全员大赛,组织多样化的展示、交流与分享活动,让优秀教师分享他们的进步心得。最后,学校会对整个学期的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进行总结。
在线上活动方面,学校利用企业微信搭建教师素养提升平台,教科室发布每月全体教师打卡的数据,并对积极参与的教师进行点赞,对优秀作品进行线上集中展示。学校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多维度提升专业素养。(据《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