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陈红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应通过挖掘教材资源、讲好传统故事、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课堂,立足实际汇聚各方力量,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
统编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共同搭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要深挖教材资源,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比如,语文课、书法课可以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和汉字之美;道德与法治课的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优秀精神品质。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每日晨读,书目的选择包括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等经典内容,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讲好传统故事,鼓励学生守好文化根脉
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论语》中处处有精彩故事,《二十四史》记载了许多历史典故,这些都是珍贵的教育宝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举办沉浸式讲述传统故事活动,是很好的抓手。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班队会、演讲会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把读到、看到和听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讲出故事背后的道理。比如,讲述历史故事,讲出中国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民族性格;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讲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讲出中国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学校可以在活动中设置互动交流环节,改变以往“我说你听”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交流环节中学会从容地面对质疑、自信地与他人探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好文化根脉。
走进社会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屏幕”之困。海量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呈现,大量不良信息充斥其中,一些学生容易遭遇文化认同缺失和文化信仰危机。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做好引导和干预,教育学生讲大德、明是非,坚决防止思想灰尘蒙蔽心灵,培育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实践出真知,学生可以从社会实践中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学校可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名人故居等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在社会课堂自主探究,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家长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带学生走访名胜古迹、历史纪念馆等,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当代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是互融互通的。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能让学生们在多元缤纷的世界面前做到心明眼亮,不迷惘、不迷失;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认识昨天,把握今天,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据《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