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同八中思政课
大同市第八中学 李艳红 武福丽 李玉杰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尤其对于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积极地融合就有了研究的空间和价值。本文欲通过分析当前中学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和原因,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同八中思政课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 策 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意气风发,有很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心,他们渴望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去。但这一阶段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校的精心引导和栽培。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期望通过研究,为中学思政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中学思政课教学往往侧重于政治、哲学等宏观知识的讲述,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很少感兴趣。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培养爱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
在中学政治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深深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明白自己的使命担当,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二、问卷调查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主要针对山西省大同市部分中学的师生,共收回教师问卷76份,学生问卷554份。其中40.76%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教师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程度不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学校方面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价值认识不深刻,大多学校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应试教育上,以“成绩论英雄”。
2.教学资源不足
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6.32%的教师认为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知识能完全满足实际教学,还有28.95%的教师认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一些学校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校本教材、视频资料等,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自如地、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文学素养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56.58%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把握一般,14.47%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把握不准确。很多教师表示,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文学素养。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活动少
对于教师讲授优秀传统文化最常用的教学方法,56.68%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PPT课件或者相关视频获得,36.1%的学生认为主要是通过课本教材获得。我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上的融入可以是生动的、形象的,避免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三)学生方面
1.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外部因素,如考试成绩、家长期望。他们认为学习这些内容无法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因此缺乏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2.学生获取知识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调查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上,课本教材占56.68%,PPT课件或者相关视频占36.1%,课外读物仅占7.22%。可见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狭窄。
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调研中显示,有23.1%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甚至2.5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上思政课,26.7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完全不能满足对传统文化的需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策略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视野
教师要善于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获得给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明确方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扩展国际国内视野,积极关注社会时事。
(二)尝试“大文科”集体备课,深入挖掘思政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我们尝试了各年级将政治、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的各科教师组成“大文科”备课组。各学科教师在各自的领域具备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储备,而彼此交流讨论后,每一个教师都获得了多领域的知识,具备了跨学科的思考和研究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时,我们回顾了人类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比较了各种社会形成发展的过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在集体备课时,思政教师、历史教师和语文教师经过共同讨论、交流后,决定横向对比中华民族与世界在各个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既让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课程知识有系统、完备的认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引领世界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21世纪的今天,单靠书本知识的讲授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更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思政教师能熟练使用PPT及视频剪辑软件,可以通过制作PPT、影像资料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们喜欢历史故事、名言警句、传统民俗、诗词赏析等形式。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还采用诗词大会、辩论赛、模拟法庭、情景剧等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学生的欢迎。
例如:在学习《法律与生活》时,我们给学生呈现了一个案例:小李系成年人,为做生意向父亲老李借款20万元,在借条中承诺3年后归还。借款到期后,老李见小李生意红火,便要求小李还款。小李认为父母有义务帮助扶持自己,拒绝还款,还表示如果一定要还款,以后就不会照料老李老两口的日常生活。老李无奈之下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假如你是人民调解员,请分析小张的做法和说法有什么不当之处,并给当事人提出两条解决纠纷的建议。
在教学中,思政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情境表演。第一步,通过角色分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当事人的处境,分析小李的说法和做法背后的逻辑;第二步,让学生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从情理和法理的两个角度分析、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最后,通过表演的形式寻找最佳的解决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真实地比较了协商、和解、诉讼等解决纠纷的手段的区别和重要性。情境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道德情感和法治精神,同时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思政课不应局限在学校、课堂,更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山西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计划带学生参观大泉山红色教育基地,大同红色记忆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坚定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设计以恒山为主题的研学旅行项目,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和交流,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总结
本文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堂做了简单的尝试,相关的教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研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同八中思政课堂上焕发生机活力,为培养新时代的青少年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琼,汪洪.抓好“拔节孕穗期”守住“三尺主阵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学习刊,2019(5):4-6.
[2]胡庆有.政治课教师“视野要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0):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