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 刘善槐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这一行动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美好教育期盼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对这项工作已进行了系统部署,要在结构布局、学位供给、培养能力、教师队伍、合作育人等五方面扩优提质。事实上,“扩优”的重点是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质”的关键在于底部攻坚,全面抬升。扩优提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阶段的工作重心都不同:学前教育需要扩大普惠面,义务教育需要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则需要建强县中。为了完成好这项工程,需要从资源布局、学校发展和师资建设等多个层面统筹推进,精准发力。
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当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面临两重挑战:一是“排浪式”学龄人口波动引发阶段性教育资源需求剧增剧减变化。目前学龄人口的波峰在小学阶段,当波峰处于某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需求会迅速增加,而波峰一过教育需求又将急速下降。这种变化使教育资源配置可能面临“当前不足但未来过剩”的困境。二是“聚集性”学龄人口流动导致学龄人口流出端与流入端面临教育资源需求持续变化。学龄人口的快速流动导致各地区学龄人口分布疏密不均。流入端的教育资源需求在增加,但是流出端的教育资源需求未必减少。这种变化使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且需求结构持续变化。为了应对这双重挑战,应构建教育系统内的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各地兴建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使各学段教育资源能够实现纵向调配;健全跨级跨区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保障资源供给总量,使不同地区教育资源能够实现盈缺互补。
其次,要办好寄宿制学校。到县镇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是许多农村居民的迫切需求。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聚集是必然趋势,学生的寄宿需求持续增加。办好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能够部分应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一是科学规划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规模,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床位能够满足现实需求。二是全面改善寄宿生生活条件,按照标准配备床铺、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生活设施,使寄宿生能够享受优质便利的寄宿服务。三是配齐配足生活教师,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生活教师,基于工作量科学测算生活教师的数量;严格把控准入条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具备基本的心理关爱、医疗照护、生活管理等基本知识。四是科学制定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寄宿制学校的运转水平。五是为寄宿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促进寄宿生全面发展。
再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优提质的关键在于建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涉及教师编制、教师补充、教师待遇、教师退出等一系列问题。一是完善教师编制测算标准与调配机制。过于简单的编制测算标准以及学龄人口变动导致不同类型地区“超编超人”“超编缺人”等问题同时存在。为此,应建立基于教师工作量的编制测算标准,保证编制能够供需平衡;建立跨区的编制调配机制,使县域内甚至省域内教师编制能够实现盈缺互补,提高编制使用效率。二是提升入口端的教师质量。应逐步提高定向师范生选拔标准,提升定向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完善师范生的履约制度;持续扩大“国优计划”培养规模,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三是提高教师综合待遇。建立“逆差序”待遇补偿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标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四是健全优质师资共享机制。完善教师交流配套政策,保证交流教师的综合待遇和发展机会,使更多优秀教师愿意交流;充分利用同步课堂、专递课堂、远程课程等,使更多偏远学校能够“云端共享”优秀师资。
(据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