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11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案例分析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 灵丘县城镇小学 孙瑞香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的出台是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突出问题而制定的指导意见,是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落实“双减”的“加”“减”法?
  当前“双减”政策的内涵在于减负过重的学业负担,同时提质、增效,让学生全面发展。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植根课堂,必须改进我们的教与学的行为,进一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所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良好的习惯与核心品质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当今“双减”政策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更需要“精准教学”,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要求和必然选择。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怎样开展“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一、课前研究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另外生活中长方体正方体随处可见。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在活动中认识图形建构知识。
  (四)前置作业:
  1.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都是哪几种?并画一画。
  2.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
  3.准备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可以摆成什么形状?体积是多少?
  二、教学安排及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实物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昨天的知识你掌握的很好,相信你,前置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吧?大家准备了几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啊?都摆成了什么形状?体积是多少呢?根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也动手摆。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4立方厘米。
  (图下板书):4立方厘米
  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操作。
  生: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就含有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5立方厘米。
  2.揭示课题
  师:可见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得到对图形体积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摆出一个长方体,并计算它的体积?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长 宽 高 正方体个数 体积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师: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计意图:提出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勇于探索。】
  2.验证猜想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这是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猜出它们的体积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
4×1×1=4立方厘米
4×3×1=12立方厘米
4×3×2=24立方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巡视。
  组织交流,课件出示拼摆后的图形。
  师:你是怎么摆的?体积是多少?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师:那如果再给你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出示例1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验证的过程积极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自己喝彩。猜想和验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优于老师的说教。】
  3.概括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验证,得出之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
  V=abh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书上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学生阅读课本。课件出示
  正方体的体积:V=a3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
  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已有经验得到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推导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三)巩固应用
  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9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
  2.长0.5米、宽2.5米、高0.8米
  3.棱长6分米
  (四)拓展延伸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演示)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的玩具箱,能放入到收纳凳里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在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教学设计上由猜测——验证——推理——应用。验证的过程也是实际操作的过程更是思维升华的过程。
  三、课后反思
  1.在有效的课前研究中落实精准教学
  课前布置学生在家探索达到前置学习目的。而且帮在实施精准教学之前,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为学生后续学习什么、如何学、怎样使学生学会相关的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做到从“备教”转变为“备学”。
  2.在学习活动中落实精准教学
  在学习活动设计中落实精准教学,必须遵循学科教学特点和的精准教学指明方向和提供教学参考。通过猜想激发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兴趣,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本质的认识。
  3.在教学评价中落实精准教学
  在这节课中,教师精准落实了课前研究和教学评价是保障精准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认真地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和分析学情,合理思考语言、工具、思维三个维度,科学合理地设计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认知过程,拟定实现教学多个有内涵、有意义的课内外实践性活动,展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过程,恰当、多元、精准的教学评价成了教学活动所指向的预期目标。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