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8

深化教师精准培训改革的六个向度

福建教育学院 肖龙井 郭春芳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 “深化精准培训改革”,以实现教师培训专业化、标准化。精准培训在引领和促进教师培训变革、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近年来福建教育学院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向度聚焦精准培训、落实提质增效。
  培训理念要有高度。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员为本、实践导向、分层分类”的培训理念,以科学的理念引领培训高质量发展。“师德为先”,就是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养的第一标准,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参训教师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能力为重”,就是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特别是深化拓展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培训内容中聚焦对学科关键问题的解决。“学员为本”,就是要遵循教师发展规律,聚焦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理解尊重参训教师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实践导向”,就是要突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逻辑,突出培训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开展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引导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运用新理念、推广新教法、解决新问题、提高新技能,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素养。“分层分类”,就是要依据不同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不断提升培训对象画像的精准性,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确定符合培训对象需求的培训目标、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靶向开展培训教学,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发展需求。
  培训课程要有精度。课程是培训最重要的载体,也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深入挖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从培训需求到培训课程的转换,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一定关联度的培训课程整合形成的。在实践中,培训课程设置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培训主题不明确、课程与主题相脱节、拼盘式课程、因人设课、课程之间没有逻辑关联、课程单元化模块化不清晰、课程结构不严谨以及实践性课程定性不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提升培训课程规划能力,打造优质培训课程,是办好培训的关键。一要增强课程针对性。要通过真实、科学的深度调研,真正掌握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参训教师的现实需求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要求,正确处理学员需求与组织需求、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当下需求与发展需求的关系。二要增强课程实效性。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以提高培训效果为主要目标,提升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和适切性,做到对接教学、对准问题、释疑解惑,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三要增强课程系统性。坚持“小切口、深挖掘”的思路凝练培训主题,切忌主题的空化、泛化和虚化,克服创新不够、主题单一老旧等问题。聚焦培训主题,单元化、模块化系统设置培训课程,做到理论课程突出专业引领,实践课程突出能力提升,技能课程突出行为改进,互动课程突出学习共同体打造,形成相互联结、逻辑严密的立体化课程结构。四要增强课程引领性。根据教育改革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创新培训课程,第一时间传播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通过培训有效推动各类改革政策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引领教师适应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新要求。五要增强课程科学性。根据《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科学研制培训课程,确保课程设置与培训主题高度契合,培训课程能够达到完成培训目标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员需求,解决学员困惑,确保教师参加一次培训能够系统解决一个专业发展问题。
  培训管理要有效度。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分层负责,明确责任,精耕细作抓培训,重点强化“四个环节”。一是强化培训方案论证审核。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的作用,加强对培训方案和培训课程的论证、审核、把关,做到方案不论证不开班、审核不通过不开班。二是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训前、训中、训后的全过程管理。加强课程管理要维护培训方案的权威性,严禁随意变更课程、掺杂水课和参与式培训的异化;加强课堂管理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维护好课堂秩序,调动学员参与,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相互学习、观点碰撞、思想交流的场域;加强实践活动管理要规范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重点内容、任务分工以及预期成果,避免松散、无主题、漫无目的的“放羊式”活动;加强训后管理要及时做好整理归档、成果生成和总结提升,凝练项目的特色亮点。三是强化质量监控。坚持以科学的质量标准引领培训质量提升。制定基于质量标准的评价体系,深化评价改革,推动培训评价从反应评估(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向学习评估(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行为评估(考查被培训者知识运用和行为改变程度)、效果评估(计算培训对学员所在学校办学业绩的影响)拓展延伸。四是强化分析改进。坚持以学员发展为中心,以查摆问题为导向,以质量标准为坐标,以案例分析为形式,以提高质量为目的,直面问题和不足,深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改进的思路举措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断深化对培训规律的认识。
  培训改革要有力度。培训改革创新是推动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培训模式创新。牢记“教学方式的改变从培训课堂开始”,把培训课堂办成模式创新的试验田和示范场,以培训模式的改革引领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训过程要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使用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的方式,改进教学行为强调使用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的方式,提升教育经验强调使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的方式。二是培训项目创新。深入思考中小学教师校长适应教育变革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结构(比如新的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大数据素养、人工智能运用、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等),我们的培养培训该如何满足并引领这样的需求;要适应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创新培训项目和内容,在主题选择、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方面推陈出新,打破学科界限,积极探索开展跨学科综合性课程、STEAM课程、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自主性学习等创新项目的教师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能力,引领参训教师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三是培训管理创新。培训管理创新涉及的内容很多,关键有三个方面:严格培训项目负责人遴选;加强学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推动培训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用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培训。
  研训一体要有深度。大力加强教研科研工作,促进研训一体,以高质量的研究支撑高质量的培训。一要问题导向。加强对教育问题、教学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等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论研究,以高层次的课题为支撑,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的高水平成果。二要对接需求。对接教育教学实际、对接课堂改革实践、对接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需求,强化应用导向,研究实践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把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培训课程,落实在帮助参训教师发展上。三要强化学理。将教师培训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加强对培训经验的学理性阐释,促进工作成果理论化升华,推动先进理论向具体实践转化,既要体现出学科教学知识的专业,也要体现出培训的专业,提高研训工作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四要生成成果。通过培训教改项目培育、教学成果评奖、培训案例评选、培训教材资助出版等系列化制度,推出一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项目、优秀教学成果,培育教师培训文化,不断总结经验、凝练特色,打造一批有特色、叫得响、效果好的教师培训品牌。
  培训师资要有亮度。推进培训高质量发展,教师培训者队伍是基础。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培训。当前,不少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与高质量培训还存在差距。要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引育工作,提高培训者的培训项目开发能力、培训课程设计能力、培训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管理能力,以及指导中小学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成为培训的行家里手。要积极为培训者的成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激发培训者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帮助广大培训者成为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者传播者、课堂教学变革的参与者实践者、优秀教师成长的指导者推动者,努力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秀培训师。  (据《中国教育报》)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