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之窗
15

一堂“有知有味”的思政课

 本报讯 “这里雄关秀水,是祖国壮丽山河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不仅有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铁血长城;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伟大的革命传统。今天,我们怀着立志报国的豪情和勇担使命的憧憬,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九关——娘子关。”
  5月18日,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矿区第十四中学校、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的师生来到娘子关,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开讲了。教师把思政课堂“搬”到娘子关,带领学生走进娘子关,了解娘子关悠久的历史,感受一代又一代娘子关人的革命精神,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娘子关关城的城门前是45度倾斜的石坡古道,车辙还在、足印犹存,石头被岁月“打磨”得锃亮,不由让人想起“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行军场面。同学们站在城楼下,听老师讲娘子关的历史沿革。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李晓晴说:“看着同学们站在城楼下,听老师讲述娘子关的历史,我似乎看到了当年平阳公主在城楼上鼓舞众将士的场面。”
  同学们顺着潺潺流水而下,来到“水上人家”娘子关村,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娘子关水磨文化园。在水磨坊内,同学们围在水磨前,仔细观察水磨将麦和豆磨成粉的过程。“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主轴上安装有水磨的上扇,流水冲击水轮带动磨转动。水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阳泉师专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任长明为同学们讲解水磨的功能和历史。
  战鼓擂擂、声声呐喊、斗志昂扬。走进“遇见娘子关”演艺剧场,没有传统的舞台和观众席,大家跟随剧情引导,在“城墙”“街道”等空间穿行,观看以平阳公主故事为主线,以娘子关“关”“水”“人家”“村落”等文化历史元素为背景的大型情景剧《遇见娘子关》。表演中,“徐元娘”从一名柔弱女子,在一场场战役中成长为一位巾帼英雄;“把总”面对战友相继战死,英勇顽强,依旧战斗到最后……一个个金戈铁马的场面、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大家沉浸其中。表演结束后,回到现实中,同学们依旧回味无穷。
  “大家认出来了吗?他们是谁?”“是演员,也是我们的学长!”当剧场的灯全部亮起,演员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剧场中央席地而坐,听阳泉师专的学生、各英雄人物的扮演者讲述表演背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收获。
  “拿到剧本时,我得知自己饰演的是本剧的主角徐元娘,特别高兴,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剧本,读一次哭一次,当我真正‘走进’徐元娘的内心,我知道,我变成了徐元娘!”《遇见娘子关》“徐元娘”扮演者、阳泉师专学生武菲娜回忆起自己排练的场景,眼里充满泪水,“徐元娘16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已经扛起家国大任,担起护卫一城的使命,这是最打动我的,也是我要努力演好的动力之一。”
  “看完节目,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平阳公主。她勇敢智慧,负伤不下火线。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有家国情怀,努力学习知识,守护我们的家园!”学生梁欣茹说。
  “‘把总’扮演难度大,我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是,每次穿上‘把总’的衣服,似乎他的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每一次都坚持了下来。”《遇见娘子关》“把总”的扮演者、阳泉师专学生平鑫涛回忆起舞台上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的历程感触很深。
  “看了《遇见娘子关》这部剧后,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弥足珍贵。我们要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但理论学习代替不了亲身实践,让孩子们在行走中,亲身感受才能更好地启智润心。”阳泉师专教师孟荣荣说。
  将历史和思政课相结合,发挥好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让文物“开口说话”、浸润人心,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代人影响下一代人”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豪情,才是大思政课的真正含义。
(据《阳泉日报》)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