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位农民的诗文天地
永济市教育局 冯红寅
近来,一位农民的诗文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心潮起伏。对这位农民的诗文,我初时惊喜欣赏,继而佩服崇敬,这位农民叫冯万才,是我本家一位叔叔,年已八旬有余。小满前的一个周末,我回村看望了他,他满脸笑容,紧紧握住我的手,好一阵寒暄。闲聊间,西墙上悬挂的一幅中堂和四个条幅吸引了我的眼球,作品以草书呈现,笔墨淋漓,刚健遒劲,跌宕起伏,飞扬飘逸。我想这书法、这气势,绝非出自凡人之手。看到我对墙上的中堂和条幅感兴趣,并有疑惑。万才叔爽朗一笑,解释道:字是咱村杨善亭的次子杨红旗所书,诗文是我所拟,让侄儿见笑了。
杨善亭先生是永济市开张镇杨庄村人,是当地比较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原河东大学书画教授,他对书画理论和实践有很高造诣,字古拙苍劲、行云流水,画立意生动、技艺高超,书画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深受省内外同行推崇。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杨红旗家学渊源,自小受父亲熏染,书法有先父遗风,也属水到渠成,自不必说。万才叔爱学习,博览群书,我也是知晓的,他竟然“舞文弄墨”、吟诗作赋?惊喜之余,给我以深深的感动。
随后,万才叔按从右到左的顺序,依次给我宣读中堂、条幅内容,让我走进了万才叔丰富的精神世界。
中堂是万才叔六十多岁时所作。其楹联为:“种德耕心勤慎立身,执朴待诚好读经史。”这分明是一副自勉联,可以说是他品德修为、立身处世,待人以诚、勤勉读书的座右铭。其内容为:“无事训孙开卷读,有时与客话桑麻;喜来谈酒论诗文,闷时焙茗观周易;白日田间勤耕作,晚来捧书伴月眠;晨昏三省缺憾少,澹泊宁静糊涂多。”
这一段文字,语言简洁凝练,高度概括了作者的日常生活,写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文中多处用典,信手拈来,十分妥帖。如“三省”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澹泊宁静”出自两汉时期诸葛亮《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的志向追求、仰慕先贤的品行以及坚持自身内在的修为。
墙上其他四个条幅,其中三幅是万才叔多年前游览家乡名胜古迹时的即兴之作。一为他登临鹳雀楼时写的七言绝句《鹳雀楼即兴》:“依山傍水叠翠间,古楼雄姿展新颜。无限风光尽眼底,华夏文明万古传。”鹳雀楼位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当他来到鹳雀楼景区,登临巍峨雄伟的鹳雀楼,像无数文人墨客一样,触景生情,心潮澎湃,诗作喷涌而出。首句“依山傍水叠翠间”,写鹳雀楼所处优美壮丽的自然环境;第二句“古楼雄姿展新颜”,写盛世以来作者看到古楼重新矗立于黄河岸边的欣喜之情;第三四句“无限风光尽眼底”,作者站立楼层最高处,视野开阔,上接云天,化用毛泽东诗词的“无限风光”,自豪地吟诵出“华夏文明万古传”,是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由衷的赞美,情感的升华。
二为他游览蒲津古渡写就的七言绝句《铁牛怀古》:“遥望长安阻重重,秦晋相隔一水中。幸有铁牛相对立,千寻铁索化彩虹。”前两句是叙事,“遥望长安阻重重”,讲蒲坂与长安之间,不仅山水重重,又有雄踞晋、秦、豫三省要冲之地,素有“第一关”的险峻潼关相隔,而且晋秦两地被一条天堑黄河所分离。后两句作者想象飞驰,思接千载,“千寻铁索”用典,出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将“铁索”比喻为雨后天边的一道“彩虹”,气势如虹,形象、生动,分明是“诗中有画”。
三为作者携家人春游时写下的《普救寺有感》:“玲珑普救寺,巍峨鸳鸯塔。西厢留韵迹,千秋传佳话。世事沧桑变,观念开新篇。情结自由花,佛祖可安禅。”西厢,虽被誉为爱情圣地,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仍然如枷锁一般,困住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到了当代,“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景才能得以实现。
最右边的条幅内容,是万才叔近年为怀念幼年的恩师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怀念王淑兰老师》:“难忘幼时教诲勤,犹似漂母怜孤贫。堪叹飘没风尘里,徒留一片怀念心。”这里,思绪将我们带到70年前,一起追忆他那段烙印在心中的师生情。当时,刚九岁的万才叔已成孤儿,由祖母抚养。他的恩师王淑兰像慈母般对他呵护有加,多少个没有洗过脸的清晨,总会温柔地拉着他的手,进入老师的卧室,用热水为童稚的他洗脸洗手。几多回,老师总带他去普乐村联校开会,他就守在门口……幼时一别70载,时光无情,他已从当年的幼童,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人海茫茫,再也没见过他敬爱的启蒙老师。此刻,回忆恩师当初教诲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仍能感受到作者感叹着自己几十载岁月,一直忙忙碌碌在尘世中挣扎,无以报答心中的恩师,只能空留一片怀念之心的愧疚之情,遗憾之意淋漓尽致,力透纸背。
通过这些诗文,我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情感,明白了他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处于困顿时,他依然严于律己,力求独善其身;当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名胜景点时,他用文字表现出炽热的家国情怀,让人感动;对启蒙老师,怀报恩之心,愧疚之意终生难以释怀。
这一切,让我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