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
顾明远
孩子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是有规律的。学习是要友爱合作,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将来到社会上才有竞争的实力。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据有关机构调研,小学生里就有人患抑郁症。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学习竞争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学习缺乏兴趣,被动学习,不仅效率低,还会导致学生把学习作为竞争手段,把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缺乏抗挫折能力。有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受到某些挫折甚至跳楼自杀。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出现这个问题,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观念的原因。一是学校发展还不均衡,校际教学质量有差距。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优质的学校,将来考取理想的大学。二是观念问题,一些家长总以为知识学得越多越好,作业越多越好。这是一种应试思维,不讲学习规律,也不讲学习效果。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叫“生金蛋的鹅”。说的是一个老婆婆养了一只鹅,这只鹅每天生一个金蛋。老婆婆很高兴,但想着多喂一点儿饲料,让它每天生两个金蛋。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增加到两倍的饲料。鹅越长越胖,结果不生蛋了。老婆婆很生气地说:“你把蛋藏在肚子里了,我宰了你取蛋。”老婆婆把鹅杀了,但从肚子里取出来的不是金蛋,而是一大块肥油。小时候我读过这则寓言,只是把它当笑话。现在我读了,感觉到现在有些家长像老婆婆,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生‘金蛋’”,结果却害了孩子。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源上解决,把学生从学习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双减”政策出台,旨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上各种课外培训班的学业负担。课外培训源于家长的焦虑,更深层次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竞争。但要知道,孩子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是有规律的。遵循规律,孩子就能顺利发展,违背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是要友爱合作,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学生将来到社会上才有竞争的实力。市场经济讲竞争,因此有人就说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是极大的误解。例如乒乓球队,训练时讲竞争,每人留一手,怎么能争得世界冠军?另外,竞争时只能我好,不能你好,这就容易使人形成扭曲心理,养成不能与人合作的脾气,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提出:“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可见,学习是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化解家长焦虑和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观念,二是制度设计。
首先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师也好,家长也好,尤其是地方行政官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教育既要培养高精尖杰出人才,又要培养大国工匠、现代农民,等等。教育要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教育不能讲竞争。
其实,负担减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心情舒畅了,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成绩会提升,学生会享受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所以我经常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同时,学生负担减轻了,就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是要加强科学的制度设计。减负并非一减了之,而是要加强公共教育供给,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第一,要大力推进校际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只有教育均衡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学生负担过重的难题。但均衡发展不可能没有差异。家长要转变观念,支持和帮助学校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把选择学校作为竞争的目标。
我提倡实行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把小学和初中连贯起来。小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五年完全可以完成六年的学业,这已经为实践证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从1958年开始五年制试验,进行了30年,培养的毕业生都能顺利地在初中学习。九年一贯制要对课程进行整合调整,高年级设一些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做到因材施教。九年一贯制还可缓解家长小升初的焦虑。
第二,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应该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把课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一堂好课的标准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够关照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懂学会了,这样就可以减少家庭作业负担。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条件。
第三,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儿童是天生的好奇者,会说话以后就会问这问那,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我们要呵护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到了小学就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自主地刻苦学习。
第四,教书育人在细微处。教师和家长都要细心观察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绪。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扰,帮助学生化解矛盾。
第五,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社会要积极提供学生活动的场所,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拓宽眼界、增长智慧。
最近,课间十分钟怎么安排,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还是让他们走出教室活动,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这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把孩子关在教室里,不仅有碍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也使孩子缺乏活力,变得对事物缺乏激情,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对孩子在活动中的磕磕碰碰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我记得当年我在美国参观幼儿园,发现他们的设备很简陋,活动场地堆着许多汽车轮胎、钢铁架子。孩子在那里爬上爬下,看上去很危险。我问幼儿园的教师,孩子会不会摔坏,家长会不会告他们?教师回答说:“家长送孩子来幼儿园,就是来锻炼的。”可见这是一个观念问题。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对学生的健康负起责任,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