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14

去生活中寻找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十七小学 余 婧

  缺乏生活体验,学习脱离生活实际,“悬浮”于认知之外,是当前很多学生的通病,也是诸多心理问题的病根。如何培养“有生活”的学生,成为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去生活中寻找答案。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3篇作品。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对于动物的感知是建立在持续接触与观察上的,而要表达出对动物的喜爱则需要在与动物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感情,没有动物饲养经验的学生是不可能有这种感知的,更遑论感情了。
  为了弥补这种生活经验的缺失,我结合习作要求设计了基于单元目标的前置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动物进行观察,并用微日记的形式持续记录,尝试设计班级的萌宠“趣智X+微日记”课程。
  学生小婷是个喜欢小动物的女生。她曾经养过一对名叫“蟹老板”和“珊迪”的螃蟹,记录下很多关于它们的故事。据说,班上很多学生都围观过“蟹老板”和“珊迪”打架。
  “皮皮”和“拉拉”是小婷养的两只鹦鹉。小婷是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她上网查找了资料,制作了鹦鹉名片夹,做了鹦鹉养护手册,用微日记记录着它们的成长。在小婷的日记里,我看到了这两只鹦鹉的趣事——它们有时喜欢扯皮拉筋,并为此“大打出喙”,有时又相处得很融洽……小婷解读了两只鹦鹉很多的小心思、小情绪,很有意思。前段时间,拉拉产下7枚蛋。为了孵蛋,拉拉没有了自己的休闲时间。而皮皮似乎也在一夜之间长大,肩负起给妻子喂食的重任。小婷记录下这有趣而温馨的一幕,刻画了一对有责任感的父母形象,并似乎看到了爸爸妈妈悉心照料自己的情形。
  小婷能把大块的时间拿出来照顾小鹦鹉,坚持用日记记录小鹦鹉的成长,没有一颗温润、有责任的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经常请小婷到讲台分享自己的日记,因为作为教师,我有责任让这种美好被持续看见。
  每次小婷分享时,同学们总是睁大了眼睛,凝神静气地听,生怕漏掉一处细节。那段日子里,学生总是一起在班级群围观小鹦鹉的成长。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学会耐心守候。在全班学生的守望中,小鹦鹉陆续破壳。其中一只叫“点点”的小鹦鹉因为先天不足只在这个世界上只存活了短短4天。大家都很伤心,写了很多怀念点点的日记,还为这个小生命举行了默哀仪式。
  之后,小婷不断发来照片——几只小鹦鹉都长了绒毛,会玩耍了,还会找皮皮拉拉要“好吃的”……大家也很欣喜,不知道小鹦鹉的绒毛以后会变成怎样的颜色,心中满怀期待。
  日子就在期待中一天天过去。“小鹦鹉满月了”“小鹦鹉第一次翻跟头了”“当了爸爸后,皮皮变得沉稳宽容了”,小婷的日记成了班上最受欢迎的读物。
  似乎受到了皮皮和拉拉的感染,家长对这项作业给予了极大支持。软萌的小仓鼠、贪吃的龙猫、可爱的小猫也纷纷进入了学生的家庭,全家人一起精心喂养、陪伴、关心着这些小生命的成长,把它们当作最亲密的家人。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课堂,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把学生引入生活的大课堂,打通教室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学生的语文学习途径不仅仅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拥有了更广阔的生活资源,更丰富的生活实践。
  “趣智X”课程可以供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方式很多:有的学生拍摄视频介绍自己喜爱的动物,有的查找关于动物生活习性的资料绘制思维导图,有的根据仓鼠的特点制作了小迷宫,有的给最喜欢的动物创作一本动物绘本……每天完成自选的实践作业,再用一篇微日记记录小动物的生活,这些观察类、实验类、调查类、制作类等类型的作业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究能力、推理能力、构思能力,是最好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
  前不久,小婷的158篇关于“皮皮和拉拉”的日记被结集成册。我希望小婷就这样一直写下去,成为中国的“法布尔”。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