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苑
9

但愿人间不“默杀”

——影片《默杀》观后感 万荣县教体局 李红伟

 最近很热门的一部影片《默杀》是典型的悬疑风格。
  观影体验可以总结为: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那只是现象;你所认为的真相,不过是掩盖了真相的现象;真相永远在幕后,藏在现象中的线索是模糊的,曲折的,也是真实的;在观看中思考辩证,在反转中巅覆认知,又在颠覆中重新建构认知。
  该影片的节奏紧锣密鼓,情节环环相扣,反转大胆,高潮迭起。观影过程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关注每一个细节,望眼欲穿地渴望真相,恶的猖狂令人愤怒,善所受的戕害激烈地挑战着你的神经和灵魂。伴随情节推进,你所认知的因果一次次坍塌,一次次重建,一次次深入,一次次在震惊中峰回路转,一次次在善与恶的对杀中焦灼,一次次在真相的惨烈和不甘中心痛。影片结束的时候,你不忍离场。
  影片的开头,是从天空俯视着广阔的海洋,海洋上浮着一叶小小的孤舟,一个男人钻出海面,拼尽力气爬上了孤舟,但一个女孩坠入无边的海底后,再没上来。那个男人的眼中,充满了迷茫、不甘和压抑。影片以梦境般的抽象画面,悄无声息地暗示了事件的源头。影片的结尾,一对父女,也就是影片开头的男人和女孩,经历了善恶轮回的大风大雨后,重逢在梦境中的那片大海上,那叶孤舟中,从此不孤单、不失落、不痛苦。首尾呼应的手法,典型,精致,美好,那么,中间发生了什么呢?彩蛋中,女孩的朋友语彤,作为全片线索性人物,神秘诡异地笑了。她在整个事件中见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要笑呢?其实,她所经历的,所做的,所承担的,已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来评价,然而却折射出善的光辉,还有对公正美好的追求。
  作为全片核心人物,陈语彤的姓名中有个“语”字,却几乎全程哑无一“语”,片尾竟然唱起了好朋友爱唱的歌。难道是编剧的疏漏吗?不,全片逻辑严密,只不过藏了一个很深的“蛋”,看完全片,就觉得哑与不哑都是“爱”,一个是母爱,一个是友爱。快到片尾的时候,观影者才明白,小彤失手杀死侵犯自己、暴虐母亲的继父,母亲为了孩子,开始封锁真相,以虐待式教育强逼孩子“哑”无一“语”,甚至转学到特教班,小彤和特教班的孩子在一起,泄密的可能性才会降到最低,对外母亲还要营造父亲在外的假象。这时,小彤和惠君成为好友,两个善良的女孩相依在一起。惠君的智商低于常人,常常被强势女生霸凌,最惨的一次发生在她生日那天。小彤端着蛋糕看到这痛心的一幕,她极端愤怒了,几乎要拿着剪蛋糕绳的剪刀冲上去了,然而,母亲拼命拦住他,疯狂地拦住她,不是不愿救惠君,而是怕小彤的“秘密”暴露出来,在小彤和母亲的沉“默”和逃避中,惠君坠亡,被恶戕“杀”——“默杀”。从此,小彤尽管“哑”无一“语”,但不再沉默和逃避了,开始制造假象,开始主导事件走向。于是,回到影片的开始:小彤被霸凌,母亲选择沉“默”,不是不愤怒不心疼,而是“为”了孩子,然而她已左右不了事态的发展了,霸凌小彤的四个人,就是霸凌惠君的四个人,一个个失踪、遇害!当权势干预真理、公正走投无路的时候,小彤在沉“默”中看着霸凌者一个个被惩罚被“杀”——“默杀”。当然,这一切,只有看到片尾才能洞察。为了小彤不受伤害,母亲可以“爱”到疯狂,可以牺牲自己、牺牲任何人,甚至暴虐亲爱的小彤,甚至剥夺她说话的权利!为了母亲的愿望,小彤可以“哑”无一“语”,但面对惠君那种纯粹和善良,单独相处的时候,她可以安慰,可以唱歌,她们的心灵大门是互相敞开的。
  有人说,电影《默杀》的主题是校园霸凌。仅仅是校园霸凌吗?不,还有善恶轮回,有亲情无敌,有以暴制暴,有魔高一尺,更有道高一丈。影片中,有善人被逼的以恶制恶,也有恶人心中微弱的良善之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回百转,轮回有报。惠君的爸爸戴着镣铐释然坠楼,小彤进了少管所,小彤的妈妈当然也要为做过的事负责;惠君的爸爸曾哭着拦住学生家长,包括霸凌者的家长,问他们知不知道真相,后来,霸凌者的家长也哭着拦住学生家长,包括小彤妈妈,问他们知不知道真相。每个人都做了不该做的,都承担了该承担的。邪终不胜正,但有时候要付出血泪的代价,时至今日,要扬善惩恶,要最大程度地捍卫良善,就必须祭出法治的大旗。
  从此,不要再沉“默”,但愿人间无“杀”多美好。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