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读三步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毛道生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师兼具“教书人”与“读书人”双重身份,要以“为中国未来而读”来实现“为中国未来而教”。作为教师的领头羊,校长肩负着带领教师和学生一起“在阅读中成长”的使命与责任,需要抓住“示范、共读、改进”这三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看我读书,校长要做好阅读示范
校长作为书香校园建设的示范者、引领者和推动者,自身阅读的主动性、常态化、广泛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熏染与陶冶作用。本着“成人”与“成己”的双重价值驱动,不管是在读大学期间,还是工作之后,热爱教育的我都坚持阅读。
作为新教师,我以“三年无外交”的自律来确保阅读时间,拼命阅读化学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书籍。广泛阅读让我迅速站稳讲台,得到快速发展。为了让自己的阅读更加专业、更有深度,我在职攻读硕士、博士期间,阅读了大量以往“读不进”“读不懂”的教育哲学类书籍,阅读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成为校长后,我阅读的习惯和热情始终不减。每周到图书馆翻阅各类教育杂志和报纸,手机里收藏大量的教育公众号,到外地出差必去当地书店逛一逛,这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在某种程度上为学校师生做了良好的示范。
一起研读,校长要发展共读之友
我的阅读还得益于一位“忘年交”——郑临川先生的督促与指导。郑临川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于闻一多、朱自清、吴宓等大师。他发现我“孺子可教”,便把我带到他的书房,并将他的个人文集《苔花集》赠送于我;在我参加工作后,他坚持把读报中的佳文剪下来寄给我分享,还誊录名家励志诗句激励我坚持阅读和学习。
后来我在阅读《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时,方才恍然明白郑临川先生勉励我读书的背后深意。尽管从小就是“读书种子”,但钱穆先生由于家贫而未能在中学毕业后继续学业。幸而在三兼小学任教时,校长秦钟立也是好学之人,且藏书颇丰,见钱穆好读书便将藏书交与他阅读,然后和钱穆一起讨论、分享读书所得。就这样,二人便以书为媒,相互切磋砥砺,结成“共学之友”。
郑临川先生和钱穆先生的读书故事让我明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还应当带着他人一起阅读,让更多人享受阅读之乐。我在学校以青年教师学习小组为主体开展“读书沙龙”,新教师入职仪式必赠书籍,与教师交流时会习惯性问一句“最近在读啥子书”,教师的寒暑假“作业”必有“读书征文”选项……不管在哪所学校工作,我都努力让自己成为阅读推广人,将阅读火种四处播撒,将阅读火炬不断点燃,发展“共读之友”。
为用而读,校长要推动行为改进
教育是一项追求理想的现实主义行动,需要教师通过阅读去获取理想之光,照亮突破教育藩篱的探索之路。
“读书”是为了更好“用书”,以知识应用来改进行为和实践;“用书”是为了验证“读书”,判断所读之书是“真知识”还是“伪知识”,也可以判断读者是否读懂读透读准了。当然,“用书”也是“读书”的动力之源,在“用书”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促使教师扩大读书范围;在寻求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中,教师就会增添阅读的动力。
我在听课之后,会带着教师一起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评课议课,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度理解。我构建“五级课题”科研体系,带着教师一起“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以课题研究和行为改进为动力推动阅读。我倡导“把话筒交给教师”和“基于教育现场的专业对话”等策略,让教师在“表达”和“展示”等输出活动中,倒逼自己通过阅读、研讨、反思等形式去输入。这样一来,教师不但是“读活书”,还能“活读书”,从而实现“读书活”。
“毛校长爱读书”“跟毛校长共事,不读几本书都不好意思”“在毛校长带领下,我也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真好”!诸如此类的话语,在我工作的几所学校里经常听到。这既是对我爱阅读的褒奖与认可,更是我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所期待的。(据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