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研语
11

生长,是一种文化传承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邱 磊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在杜威那里就是实用主义;“一以贯之”,就是他所有教育著作中的核心: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怎么改造呢?关键要依靠生长、不断生长。所谓“教育即生长”,就是实践的全部指向。
  从这个观点看《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就会发现虽然全书由六部分构成,但自成一体。在今天的教育场景中,几乎没有人能回避或否认杜威的“教育即生长”一说。从逻辑学“同一律”的角度来看,说清楚“教育即生长”的起点,是辨析问题的基础,也是读懂杜威的开始。杜威在他的“教育宣言”——《我的教育信条》起首就说: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
  读罢,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杜威眼中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个人的社会活动,且含义有五个方面:发展能力、熏染意识、形成习惯、锻炼思想、激发感情。如果读者觉得生疏的话,可用我国传统文化的五个字将之概括为:能、意、行、思、情。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在杜威看来,就表现在上述的五个维度里。
  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杜威认为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使之“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简单地说,教育可以在“智慧”“道德”和“文化”三个层面提升人的社会品质和生命涵养。我们做教师的,尤其是班主任,一方面很多人都知道需要营造“班级文化”,无论剪纸、阅读、集邮,还是动漫、绘画、艺术,甚至爬树,都可以是一种文化标识。其实,从管理的角度说,“文化自觉”是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杜威也以“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作为对教育成功的最大褒奖。另一方面,文化又必须来源于具体时空的人物和场景中,所以基于人本主义的“智慧”和“道德”,便成为文化的载体和依托。
  那么,教育既然有如此美妙的蓝图,其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杜威总结可以归为一个词“刺激”。他说:“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剌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交代一下杜威的经历。他在学术上深受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该书彻底颠覆了世界是静止的哲学观念,而启发人们从发展、变化、生成的“过程性”角度看待问题。“刺激”一词如同“生长”一样,带有强烈的生物学意味,但此处的“生物学”又是从广义的社会层面来说的。在杜威看来,正是社会不断对儿童予以种种刺激,激发了他们在知、行、意、识等方面的兴趣、欲望与意志,教育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刺激”又有着浓郁的哲学意味,并通过“心理”和“社会”两个层面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
  总之,杜威所谈的“生长”,其实是一种文化继承。这个过程既有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影响,也有生命个体的内在心理层面的变化。与他的思想相近,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也认为:“教育是在生活中实现的,不在生活中实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影响与生命个体内在心理层面的变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既没有脱离社会意识存在的儿童教育,也没有独立于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儿童。诚如杜威所言,我们认为连成人的教育也莫不如是。(据《中国教师报》)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