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14

阅读开启明亮的对话

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第三中学 王 洋

  第一次看到“跨学科学习”是在2018年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设置跨学科案例分析题。”然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关键词。
  为了将过去所做的活动提炼成论文,我阅读了许多国内外文献,所写的论文《指向问题解决的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于2024年1月在期刊正式发表。就在那个月,夏雪梅博士的《跨学科学习》一书也正式出版了——似乎冥冥之中有几股力量在推动着我关注跨学科学习。
  2024年暑假,中国教师报发起的暑期共读活动,我成为《跨学科学习》一书的领读人,也由此开始了三段明亮的对话。
  与专家对话,深入实践探究
  7月15日,暑期共读活动举行了盛大的开营仪式,领读人的引子、三名书友代表的发言、三名专家的分享、共读编辑的寄语点亮了所有人的阅读热情。在开营仪式中,我深刻体会到向专家学习的必要性——他们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案例、操作性很强的阅读建议等,都给我们带来成长的养分。
  第一名专家是我的老师,美国纽约大学英语教育、双语教育、世界语言教育学副教授何柔彬,她提到她最喜欢“宜居项目”这个跨学科学习案例;第二名专家是上海纽约大学TESOL项目主任梁建松教授,他在会上给予我们鼓舞人心的祝愿;第三名专家是共读书目《跨学科学习》的作者夏雪梅博士,她对该书做了提纲挈领的简介和导读。
  “关注到现实生活本身就是跨学科、融合的,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不能仅仅依赖一门学科。”在何柔彬教授提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最先联想到的例子是烧菜,食材的搭配、调料的搭配、烹饪的方式、摆盘的设计、菜品的名称、环境的烘托、品牌的加成等,都会影响这道菜的口感和价格。
  随着开营仪式的圆满举行,我们开始更新迭代自己的跨学科学习理念,搭建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与书友对话,加强同行互助
  7月20日,暑期共读上海分会于上海书城举行了线下共读活动,书架中有一个格子是专门留给跨学科学习的,既有夏雪梅博士的书,也有郭华教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等书。拾起、翻阅、放下,我们还谈到教案设计、配音比赛、学前教育中的跨学科元素。
  7月29日,暑期共读杭州分会于浙江美术馆举行线下共读活动,我们走出书店、走进艺术世界。漫步于展出的画作中,我们借助艺术作品的“视觉表现性”,切身品味《美术跨学科学习:“假如我生活在名画中”跨学科作业设计》这一章内容。语言与美术是两条小溪,在跨学科学习的作用下汇成一脉清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识学习与审美培育也应该是相互依存的,而其他的可能性则等着我们的主动跨界、积极探索。
  线上,我们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线上会议等途径交互信息、分享成果,每读一章都会提出至少一个疑惑,然后与他人分享、讨论。完成阅读后,我们写读后感、设计跨学科教学案例——从读到写,我们把自己的阅读收获提炼成某种形式,或珍藏于自己的电脑里,或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或流传于世间的某个角落。
  当然,书友累了,也可以暂时停下——阅读、休息、放弃、重读,都是自己的事情,不妨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  
  与自己对话,促进专业成长
  有时碰到新名词、新概念会产生一些疑惑。比如,跨学科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样吗?跨学科主题学习的10%与90%的时间规定是泾渭分明的吗?多次阅读之后,我发现其实许多现实中碰到的问题在书中早已有了答案。
  这本书提供的案例是我改一改就可以给学生用的,让学生在主题、进阶中真正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的问题。在初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初中英语”是基础,“跨学科”是前提,“主题学习”是落点。我是一名乡村英语教师,乡村学生似乎很难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也在共读群里得到了其他乡村教师的呼应):如果成果多样化,甲同学交抄写、乙同学交手抄报、丙同学交演说稿、丁同学交字幕的解说视频……对这些不同成果的评价如何做到公平?如果学生在英语学科花费的时间过多,是否会让其他学科感到为难?家长会支持这种学习形式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延伸探究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去探索、去展望。
  其实,无论这本书提到的跨学科学习,还是新课标要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许多教师而言可能很陌生——理论真正落地也许还要在高处“飞一会儿”。好在,已经有782名书友共同朝向目的地开始行走了。感谢中国教师报给予的这次机会,我只是在夏日山谷里轻轻呼唤了一声,竟收到了此起彼伏、婉转悠扬的回响。
  就像我在开营仪式中说的那样:“希望暑期共读活动会成为这个夏天的一抹亮色!”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
(据《中国教师报》)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