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16

期待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更精细更多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利利

每到暑期,“孩子去哪儿”就会成为家长们最发愁的问题之一。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对减轻家长假期“带娃”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提出了“学校主动、社会参与、教师志愿、学生自愿、公益普惠”的基本要求,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随后,多地迅速响应,积极行动,陆续推出托管服务政策。自此,公益性、普惠性暑期托管班在全国多地推出。
  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推出三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积极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据人民网日前报道,在河南省内走访发现,郑州市总工会在全市启动了职工子女托管服务计划,托管时间最长一个半月;新乡市总工会、团市委、教育局等部门联合推出暑期托管服务,为职工家庭子女免费提供文体活动、作业辅导等;舞钢市依托各社区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并邀请政协委员、学校教师、返乡大学生等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这些暑期托管服务让家长“托”得放心,孩子“托”有所获,切实解决了家长实际困难,受到好评。
  然而,面对家长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以集体活动为主、学生个性化培养内容较少,托管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系统化、精细化,托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地区乡村公益性托管服务供给不足等。要让暑期托管服务真正惠及更多家长和学生,就要在精细化、多样化等方面继续下功夫。一是加大对暑期托管服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循序渐进提供相应服务。在满足人身安全看护、辅导暑期作业等基本服务后,要更多关注学生的社会交往、个性化成长及全面发展的需求,例如探索设置“基础+拓展”相结合的托管服务。另外,可以通过提高认识、增加报酬等方式调动教师参与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尽可能多样化。托管班招收的学生年龄不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心智水平发展差异大,对课程的需求差异也较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相应的分层管理,同时依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阶段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选择与需要。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不断赋能学生成长。三是建立并完善暑期托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学校为主导的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暑期托管服务评价体系,容易引起家长对暑期托管服务的担忧。各地教育部门可以开展全面系统的暑期托管服务调研和分析,了解质量评价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与重难点,避免评价指标的单一化和功利化。同时,将托管服务政策执行度、安全管理制度、可持续性、学生需求、教师权益保障、家长满意度、经费分配等纳入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打磨并形成科学、全面和可操作的评价指标。
  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学生更加分散,暑期托管服务难度也较大。为此,需要增加乡村暑期托管服务供给,既要增加供给数量,又要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可开设“候鸟班”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去,到父母工作所在地接受当地的托管服务;也可以乡村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本土化的托管课程。另外,针对困难人群可以按照就近原则,推出不同形式的“爱心托管班”,为单亲职工、农民工、快递员、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子女提供暑期公益性托管服务。
  要给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只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社区、企业等多个社会主体积极投身其中,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推出更多能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托管服务。例如,对大学生来说暑期托管服务是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能让他们更加贴近社会、走进基层,因此,可以将有意向参与公益性托管服务的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家长志愿者、其他行业志愿者等纳入人才库,形成更丰富的托管服务资源。
  暑期托管对很多家长来说既是“刚需”也是难题。公益性暑期托管这种“官方带娃”服务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及时雨”。各地相关政府部门要将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持续开展下去,提升托管服务的多样性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增加面向社会大众的普惠资源供给,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支付得起、安全优质的托管服务。(据《中国教育报》)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