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重读《苏东坡传》有感 陵川县第二中学 李丽霞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林语堂先生曾说,书架上有了苏东坡的作品,就拥有了精神食粮,苏东坡精神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8月13日,烦事缠身,悲愤从心中涌起。彻夜未眠。索性起来,踱步到书桌前,再次打开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自从2010年从山西师大侧门边小书屋购买以来,这本书一直被我带在身边。这本书,让我从迷茫的困境中寻觅到了一丝丝奋进的精神力量。
重新梳理苏轼人生轨迹——
1036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他的家庭氛围很好。父亲苏洵为苏轼与其弟弟苏辙提供了满屋藏书。他6岁进入私塾学习,10岁就会写诗文。20岁的苏东坡参加京城科举考试名列第二,脱颖而出的他,名震京师。可正当他的仕途正要开始时,老家传来母亲过世的消息。悲痛万分的苏轼选择了回家奔丧,并为母亲守孝两年三个月。那之后,苏轼再次进京。苏轼步入仕途后,人生并不顺畅,打击与挫折不断向他袭来。1065年,他的妻子王弗不幸病逝。1066年,其父亲苏洵又病逝。苏轼回川为父亲料理后事。居丧期满,等他回到京城后,又卷入了政治漩涡。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幸遭小人算计,然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继而被贬至黄州做团练副使。从喧闹繁华的京师到僻静的偏远之地,从名满天下的士大夫到囚徒,面对这种巨大的落差,一路风尘仆仆,身心俱疲的苏轼,也曾感到悲愤与孤独,“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初到黄州,心情甚感冷清孤寂的真实写照。一个“冷”字,寒彻入骨,明然若画,可触之,可觉之。虽然是“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他却受到监管,而且他基本没有什么俸禄,生活甚是拮据艰难。为了开源节流,全家每日生活费不得超过150文钱。每个月初,苏轼就把生活费分成30串,然后把它们吊在屋梁上,每日早晨取下一串,作为当日的开销。不够的话,就只能饿肚子。
看到苏轼“日以困匮”,好友马正卿感到十分难受。于是,他向黄州当地官员申请了一些土地,让苏家耕种,用以贴补家用,这块地也就是后来称作的“东坡之地”。这块地荆棘丛生,瓦砾满地。苏轼带着家人开荒犁地。好友马正卿还出力出钱,为苏轼修建起居室。苏轼为居所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在躬耕开荒与修建雪堂的日子里,即使被太阳晒得面如墨,他也怡然自得。同时,苏轼的心境也变得越来越平和与豁达。
“雨洗东坡月色清”,这正是他当时心境真实的呈现。苏轼那颗因贬谪而惶恐的心,终于沉静下来。
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三年,他穿着普通的芒鞋,拄着竹杖,自在地行走在沙湖道中。虽然淋着冷雨,吹着寒风,但苏轼却乐在其中。于是,苏轼写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黄州虽偏远,却是他修炼身心的好地方。在黄州,天性乐观旷达的苏轼,发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在这荒凉之地,苏轼通过这样的读书法,来修炼与安放自己的身心。除了读书,他还挖地种庄、刈草盖学堂以及做菜酿酒。用这些方式,苏轼不仅让自己走出了孤独困惑的心境,而且还将原本枯燥与无聊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黄州,虽然曾带给苏轼无比的落寞与迷惘,但是,在黄州,他写下了无数经典的诗章。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在黄州,可以说他的诗词创作达到了文学的高峰。他那些流传千古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歌之,反复画之。在黄州,他的书法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比如《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在黄州,远离朝堂的苏轼,虽然不能施展他的远大抱负,但是在这里,他通过写诗文,练书法,耕作等方式,解放了自我,超越了现实,变得越来越旷达。
可以说,苏轼在黄州寻觅到了人生的清欢与乐趣。在这里,他活得简单而纯粹,活得诗情又画意。
8月14日,心中烦恼更加无法排解。继续阅读,重新思考。
一个孤寂的身影,站在江边中,他沉吟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向我走来。
我想,在世俗的洪流之中,我们又何尝不是那沧海一粟呢?
初贬黄州,面对人生第一次大贬,苏轼泰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初遇挫折,谁能无丝毫苦闷?谁又能像东坡一样不为挫折所困,仍从容坦然,豁达不羁?承天寺,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僻壤的黄州。
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痛苦欢乐,懂悲欢离合,只是深处黑暗社会的泥沼,他无处诉说罢了!
再次思考苏轼人生,得出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人生并不是坦途,我们应做好迎接风雨的准备。
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面临一些无奈的境况。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和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要学习苏东坡勇敢面对,积极奋斗的精神,对于人生道路上的崎岖,不懦弱,不退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逆境抗争。
优秀与努力不必去争辩,自然有人看在眼里!
启示之二:才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时刻牢记,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苏东坡是千秋万代学习的榜样,其中苏东坡的才华是最主要的一方面。苏东坡的写文章才华,在北宋时期就声名远播。苏东坡在书画方面、美食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才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才华,就没有办法安身立命,更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名农民,要有耕种方面的知识;一个士兵,要具有打仗方面的知识;一名诗人,要具有写作诗词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空虚苟且,只会贻笑大方。上帝的眼睛是雪亮的,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
启示之三:换一种角度,世界也许仍旧美好。
再贬惠州。仕途第二次大落,苏轼融入当地的生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面对他人的排挤,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依旧热爱生活。仕途失意,他不自暴自弃,而能发现生活的很多美好,苏东坡的生命里没有失败。
正如《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所说的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启示之四: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要扎扎实实工作,永葆一颗纯洁的初心。
谪居儋州,是苏东坡长期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这里成就了他人生思想的巅峰。他关注民生、收徒办学、劝农助耕、开方治病,海南由此走上了“遥从海外数中原”的新时代。他倾心著书立说,续写完成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撰写文章160余篇,创作诗歌170余首。在他谪居儋州的三年,不但没有受困于仕途的挫折与现实的窘迫,反而不遗余力地向当地群众传播中原文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流芳百世、只有初心永驻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培养。
人生无常,岁月多风雨。屈指中,流年暗换,奈何得,岁月如梭。
不觉间,读书又过一晚。拉开窗帘,天已大亮。东边,一轮红日冲破乌云露出了微笑的脸庞。
我不觉慨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