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8

为什么今天仍需要读陶行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储朝晖

1981年秋天,我因为感受到身边教育有众多的问题而迷上了陶行知,从而读陶行知,私淑陶行知,以陶行知为老师和朋友。当下,常有人问我,为何今天仍需要读陶行知,以我亲历与体验作答:身处当下教育高压力、高竞争、高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教师需要陶行知这样一位老师与朋友,才能更有效、更妥当地应对挑战,解决各种问题。
  将不同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和现代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情境展现出不同的形态,需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的多样性、个性化求解。
  陶行知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做人的要求是:主人、真人、人中人、抬头乐干的人、自立立人的人、有献身和创造精神的人,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并将生活教育理论所界定的生活力作为做人的基础。创造理想社会的追求是:民主、科学、富裕、平等互助、爱满天下,建立充满真善美、自己拥有自己,少生、好生、厚生、贵生、共生的“五生”世界。
  只要教育实践及其发展状况尚未实现或超越陶行知所界定的教育内涵,教师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就仍有必要读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对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和实验主义教育方法有高度认同,强调以民主、科学和创造作为教育的目标,以平民主义做教育目的,以实验主义做教育方法,注重生活教育,其现代性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对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是教育与生活脱离问题。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试图从理论上解决教育与生活不相闻问的难题,明确提出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把教育普及到生活所包含的领域。他反对使社会越来越贫困的“分利”而非“生利”的教育,主张教育要为生活和社会发展“造血”而非“抽血”,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升人的生活力。当今受生活方式、教育评价、互联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程度超过百年以前,引发的就业等系列社会问题积重难返。读陶行知能从中获得理论与信心。
  二是教育加剧不平等问题。陶行知明确提出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他在推行平民教育时就明确它是“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与平等思想的教育”。在育才学校招生需要测量挑选时,有人问陶行知是不是改变想法培养做人上人的精英了,他再次明确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懂得尊重他人、热心服务、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能创造自己的幸福,也能与他人分享、共享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幸福。
  三是忽视学生天性与成长问题。陶行知多次强调尊重天性,不尊重天性就不能将所有个体的创造力发挥得最有效,就没有力量。不尊重天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摧毁性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当下,违反成长规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需要从理念、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依据尊重儿童天性的逻辑建立体系和机制,把儿童从应试等束缚中解放出来。
  陶行知的著述中包涵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元素与方向:民主、科学、创造,以人为本;也明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实验与改进。中国教育继续深入现代化进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能忽视、绕过陶行知教育思想。它们仍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思想、文化、理论、方法、程序资源。要在当今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不能不读陶行知。
  40多年来,我一边调查、实践,一边与陶行知的文本对话,受益良多,希望更多人以陶行知为良师益友,共同努力把教育办得更好。(据《中国教育报》)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