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台而望远
河南省新野县樊集乡中学 马富海
散步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往高台上走。一段高堤、一个土岗,甚至一块高出地面的石头,都有天然的吸引力,仿佛能将人从庸俗平凡的水里顶出来一样。人,仿佛脱离了喧嚣人间,居高临下站到命运之上,接近蓝天、俯瞰大地,胸襟开阔了许多。
站在高台上远眺,自然会吟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读经典就是有这点好处:处于相似的境界中,可以温习先贤的名句,可以隔着时空与先贤对话,可以一个人站在夕阳里感受世界被黑夜缓缓吞没而不觉得寂寞。
高台上站着,俯观这个世界,世事纷纭、人际纠缠,若眼前大地上的草木石砾一样历历清晰。走下高台,如同再一次回到人间,开始又一次的生命。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一粒石头扔进水里,并没有在水里凿出一个洞穴;身体像刀子一样劈开夜色,夜的黑暗又会很快复合。或许,喜欢站在高台上,是因为能将自己站成一豆昏黄的灯火。
不由得又想到了陈子昂,少年浪荡,17岁时因为斗气伤人,终于发奋读书。3年后第一次去长安参加科举却铩羽而归;又过了3年再次入京,在四川老家小有名气的陈子昂,在京城却寂寂无闻得连大街上的一株小树也不如。主考官选拔进士,除了看手上的试卷文字,还要关注考生在京城的诗文知名度。
投诗名家权贵,获得他们的称赞和推荐,这是正常的科考路径,也是两汉察举制的遗风。幼年好武任侠的陈子昂另辟蹊径,他不假他人之手,要自己制造轰动效应。陈子昂先在长安街上出千金高价买回一架古琴,以弹琴献艺的名义邀请长安名流参与。人声鼎沸之时,他却宣布自己的诗歌写得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优美,文章辞赋像屈原、贾谊一样生动,长安城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陈子昂说,弹琴不过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以此招待帝京名流真是污人耳目,所以他要摔碎架上的宝琴,将自己的诗文分发给众人。
这一招“弃车攻帅”的妙棋,一日之间让陈子昂文名满京华,其诗《感遇》中“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之句,呼喊出初唐国势蒸蒸日上、士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强音,成为长安大街上争相传颂的名句。
陈子昂顺利考中了进士。不久,唐高宗去世,陈子昂上书掌权的武则天劝阻归葬乾陵。重视人才的武则天从文章里看出陈子昂的才华,开始破格提拔,很快便任用他为右拾遗。随后,武则天两次派陈子昂从军北征——第二次北征的唐军统帅是武则天的侄儿武攸宜,陈子昂的多次建议都未被采纳,自愿领兵杀敌也被否决,武攸宜指挥的唐军在前线屡战屡败。被冷落的陈子昂郁闷至极,一个人登上战国时燕昭王招纳贤才的幽州台散心,写下名垂千古的诗作《登幽州台歌》。
第一次给武则天上书之后,陈子昂已经在第二个人生高台上了。只是,在高台上站久了,他已经感觉不到脚下也是高台,反而感觉自己被弥漫而来的洪水淹没。他迫切想走到更高的山顶上,却不知不觉间陷入武氏集团与李氏集团的皇位争夺战之中。陈子昂因为武则天的知遇之恩而支持武则天,但他耿直、果敢的性格又是武则天的侄儿、侄孙谋取太子之位的阻碍。
陈子昂没有因为支持武则天就将自己的功名绑在武家的马车上,他心系天下苍生,思虑国家安危,无形之间与顶头上司武攸宜离心离德。698年,陈子昂因父亲生病而离职回家,到家不久其父去世,陈子昂开始为父亲守孝。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乘此机会指使地方官诬陷陈子昂谋反,陈子昂不久便被关进监狱,最终死于狱中。
一代名士42岁就匆匆结束了生命。以他的旷世诗才和敢作敢为的政才,若能活下来,或许当有更多的作为。
站在高台上,再读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知道年轻时的杜甫也有少不更事的幼稚;老年后的杜甫,如果再到泰山,会不会发出“泰山入云霄,欲登身已老”的感叹呢?(据《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