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润心智 实践促成长
稷山县化峪中心校 黄校泽
劳动是生活的基础,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劳动是美德的传承,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更是成长的阶梯,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总书记的话语深刻阐明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稷山县化峪中心校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新路径,有效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他们提出劳动教育没有捷径,课程开设是基础,竞赛推进是依托,持之以恒是关键,有效评价是保障。
中心校首先从五个层面,统一了所辖小学和幼儿园的思想认识,认清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一是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塑造学生心灵性格的有效载体,三是引导学生感恩父母的最佳方式,四是密切家校共育关系的稳固桥梁,五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永恒课题。每位教师都认识到劳动实践课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不仅能够学习到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实践经验,还能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形成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
中心校遵循“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原则,制定了《2024年劳动教育和技能展示活动实施方案》,提倡以“做中学、用中学”的方式,明确月计划和具体措施,引领全体师生围绕“六个一”和“十覆盖”联动参与,以赛促劳,以劳促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六个一”具体指:每周上好一节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级每月确定一个劳动训练主题,每个学生每月掌握一项劳动技能,每所学校每季度开展一次劳动技能大赛,每学期组织一次劳动实践体验活动,中心校每学年举办一届劳动周实践课程展示活动。“十覆盖”具体指:1.校园劳动(清扫地面、拔除杂草、清理落叶、教室清洁、班级美化);2.日常自理(系鞋带、包书皮、文具分类摆放、整理课桌书包、叠放衣服、扫地擦桌洗衣服等);3.生活技能,(清洗水果、择菜洗菜、污渍清理、日常除菌、餐具消毒、家具清洗、灶台保洁、床铺除螨、衣物缝补等);4.家务帮手(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拖洗地面、擦窗玻璃、饭前摆餐具、饭后洗碗、招待亲友等);5.节日传承(贴春联、包粽子、做香包、包饺子等);6.创意手工。(制作毽子、编花篮、废旧品利用等);7.社区公益(清理小广告、清扫村文化广场和老年活动室等);8.帮厨做饭(做凉拌菜、炒鸡蛋、擀饺子皮等);9.种植养殖(种菜、喂养家禽畜);10.田间劳动(认识杂草、收获庄稼)。
在中心校的统一安排引领下,各校劳动教育正焕发出新的光彩。试点校黄华小学为每个班分别编印了一本劳动校本教材,在开设劳动课程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技能点亮精彩童年”劳动技能大赛,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比赛项目。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剥大蒜比赛,他们的小手忙碌而有序;二年级学生手持笤帚簸箕,认真清理每一个角落;三年级进行系鞋带比赛,一根根鞋带在学生的手中翻飞,最终化作美丽的蝴蝶结;四年级女生的梳头比赛,展现了她们的巧手与审美,短短时间内便梳理出整齐漂亮的马尾辫;五年级学生熟练地操作着碗筷,将原本脏污的餐具清洗得焕然一新;六年级学生精心折叠,将被子叠成了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技能大赛之后,该校确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机制,全力打造“劳动育德、浸润童心”的劳动教育品牌,构建学校课程、家庭劳动、社区研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路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结合农村秋收时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收获玉米劳动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亲身掰玉米、运玉米、剥玉米,体验了劳动的全过程,学会了珍惜成果,懂得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深刻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体会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重阳节当天,邢堡小学的劳动教育走进了敬老院,给老年人带去欢乐和舒心。宁翟小学、吴嘱小学、位林小学组织学生一周开展一次校园劳动实践,增强了学生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在家里,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为父母分担辛劳,让家庭更加温馨。在学校,积极参与校园清洁和绿化活动,爱护学习环境,做校园小卫士。
劳动砺心志,实践促成长。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教育从来都不是只局限于课内的学习,更需要课外的延伸。中心校倡导每一位师生,都积极投身到劳动教育中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无论是家务劳动,还是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都应积极参与,持之以恒,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