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合
15

因材施教:教学的“第一性原理”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第一性原理”概念,认为“在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它不能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它既是基础又是指导原则。这一概念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而在教学系统中,同样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那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第一性原理”,其核心理念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这一原理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追求的是教育的公平和高效。正如孔子所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为何说“因材施教”是教学的“第一性原理”?自从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和践行因材施教以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教育传承与发展,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领域所推崇的教学原则。这一观点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同时,因材施教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适性。因材施教不是偏爱某些学生,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因此,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何以实现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这些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但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其次,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对于视觉型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图片等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动手型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上实现最佳的生命成长。
  总之,因材施教是教学的“第一性原理”,其价值追求在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从而营造“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教学生态。(据《中国教师报》)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