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映照下的强师之路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 燕学敏
教师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重要动力源。自教师节设立40年来,我国初步建成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与时俱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渐趋完善
自教师节设立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实施具体举措,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日益走向完善。
一是构建了立体多维的教师教育政策网络。近40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法律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体系为支撑、质量为核心的顶层设计网络。首先,法律层面的奠基与保障。1986年《义务教育法》和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从1996年国家教委出台《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到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到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体系逐步健全。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师范教育的主体和任务,还提出了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培养质量的具体要求,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再次,体系的开放与联动。随着1999年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实施,师范教育开始向非师范类院校开放,这标志着教师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开放和融合,不仅拓宽了教师教育的参与范围,也促进了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教师教育的整体水平。最后,内涵质量的发展与提升。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并明确了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发展计划。
立体多维的教师教育政策网络不仅涵盖了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还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是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日臻完善。教师教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源泉,其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多个组织和集体的深度介入与协同努力。教师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商与配合不仅体现在资源分配、政策制定与执行等具体层面,更在于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及战略规划上的高度共识与统一行动。这种跨界合作模式,是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首先,跨部门、跨领域的广泛参与与合作,确保了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近40年来,我国形成了以教育部为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参与的教师教育政策协作架构。其次,多元主体的协商与配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不同部门掌握着不同的资源和信息,通过协商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和影响力。最典型的案例包括“公费师范生”“卓越教师”“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国优计划”等,这一系列项目或者计划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教师教育新格局。近40年以来,通过在战略上优先谋划,在改革上优先推进,在财政上优先投入,我国从确立师范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到建立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再到结合我国教师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类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新格局。截至2022年我国建立起了以226所师范院校为主体、近 600所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了“中师、专科、本科”老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的跃升。
协同联动:迎接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优化教师培养的结构与质量,特别是针对科学、体育等关键学科存在的师资缺口加大培养力度,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此外,提升研究生层次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对于增强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推动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为应对上述挑战,一方面应加强师范院校、非师范院校、中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区域教师研修机构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成为关键。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更加高效、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奋斗目标,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亟须进行迭代升级。
一是继续坚持教师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要优先谋划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投入力度和经费保障水平,确保编制资源、岗位设置等资源向教师教育倾斜。二是优化调整师范院校战略布局。加强师范院校的“双一流”建设,要通过提高、扩优、升格等举措,对师范院校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调整教师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支持一批高水平师范院校开展硕士、博士层次教师培养,办好一批高水平“双一流”师范院校。推进国家和省级师范教育基地建设,支持部属师范大学建设,支持各省建强省属师范大学,建设一批地方示范性、特色性师范院校。三是推动教师教育制度持续创新。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从制度层面完善教师教育,要加强师范院校之间、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之间以及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多元合作关系的制度化建构。四是坚持深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完成新时代教师教育面临的新使命,必须推动教师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以理论与实践内在统一的方式超越经验式成长,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及教师个体实现基于理论自觉的专业发展。五是加强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一个健全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配套。将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与院校评估、师范专业认证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作用。六是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应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的融合,探索教师教育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注重大数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数据建模和数据服务应用,建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研修一体化的成长和发展综合分析系统。七是支持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学理研究。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专业知识的系统积累,需要在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上持续用力,为未来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做好学术研究与学理阐释。 (据《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