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研语
10

大思政课“大”在哪

太原市清徐县马峪学校 武卫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连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建设大思政课提供根本遵循。当前,大思政课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热点词汇。那么,大思政课“大”在哪里呢?
  一、课程之“大”
  1.从时间看,大思政课要求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不同学段之间,课程内容与形式的衔接。课程编排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不同年龄学生认知特点与重大生活事件,实现大思政课程体系纵向贯通。小学低段思政课教育主题围绕自我、学校、家庭等,按学生实际生活时空顺序展开;中高年段拓展至国家、世界,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生活经验构建知识与经验的桥梁;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思政课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和思考能力基础上,强调理论指导实践,构建思政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
  大思政课还要贯通古今。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辩证思维等,到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再到当代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等时代精神,都被纳入教学内容。这种将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方式,体现了大思政课在时间维度上的“大”跨度。
  2.从空间看,大思政课要求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探索其他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的交叉点,基于地域文化与校情,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资源,打造跨学科主题探究式的德育活动课程,实现大思政课程体系横向贯通。
  大思政课还要求突破教室的局限。校园内的各种场所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此外,大思政课还延伸到校园外,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实地教学,使学生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体现了空间上的“大”拓展。
  3.从思想理论体系看,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等众多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大思政课的理论基石,从宏观上为学生构建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大”的思想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思考、政策理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展现出大思政课内容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宏观性和全面性。
  二、课堂之“大”
  1.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形态,对传统思政课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充分的开拓与延展。涉及到对传统思政课的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教法以及教师素养和教学评价方面的新调整和新拓展,具有依托大背景、构建大格局、建设大师资、产生大效果、实现大目标等特征。
  2.大思政课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形成的育人新理念,塑造纵横联动、经纬成网的育人新格局。从横向看,大思政强调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形态、组织形态、课程形态的建设,推进“三全育人”,整合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育人作用,推动协同育人的新局面。从纵向看,强调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破原有单一学段思政教育单打独斗状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学校系统内纵向贯通性教学,小学阶段注重道德启蒙、初中阶段注重知识传授、高中阶段注重提高政治站位、大学阶段注重增强使命担当,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的衔接递进,推进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大思政课是理论大课、实践大课和时代大课。它以社会科普及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提供丰富场域空间,推动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使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大思政课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同向而行,体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定位,反映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转变,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回应。
  大思政课的课堂在时间上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45分钟。课前预习环节要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思政课相关内容,提供预习资料、设置预习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就开始思考思政课的话题。课后延伸同样重要,教师要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撰写思政小论文、进行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思政课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种对课堂时间的延伸,体现了大思政课在时间维度上的“大”跨度。
  三、参与主体之“大”
  1.大思政课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在学校中,除了思政课专任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种全体教师参与的模式,使得思政教育的主体范围扩大,体现了“大”思政课的多元主体特点。
  2.家庭和社会也是大思政课的教育主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事例,向孩子传递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同时,社会也为大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场景。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都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社会各界人士,如英雄模范人物、行业精英等,也可以通过讲座、事迹报告等形式参与到大思政课的教育中来,进一步拓宽了教育主体的范围。
  3.大思政课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同育人。学校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进行思政教育;家庭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道德上的引导;社会则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和资源,三方协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网络,共同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体现了大思政课在教学主体方面的“大”格局。
  办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育导向上,要实现小我与大我的贯通,引导学生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显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在教育场域上,要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贯通,引导学生在追求真理、观察社会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教育内容上,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国与世界的贯通,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中,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