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如何深度建构
杭州师范大学 项红专
近年来,中小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存在着表面繁荣现象,具体表现为热衷于模仿而非创生、关注表象而非本质、注重理念而非行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建设,而深度建构学校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文化即“人化”
眼下学校文化建设存在“拿来主义”现象。有的学校不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而是喜欢跟着潮流走,一味地借鉴、模仿乃至复制,从而导致学校文化同质化严重。一走进中小学,我们就会发现,“水文化”“和文化”“雅文化”等俯拾即是。文化的本质是“人化”,真正的学校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该聚焦于人,重点在于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长要让教师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包括办学理念的凝练、规章制度的出台、评价方案的制定等,以吸取他们的智慧、融入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经历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过程,使他们自觉成为学校文化的积极建构者、忠实维护者和坚定捍卫者。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要把学校文化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建设和呈现学校文化,体现出孩子特有的味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的主动建构,如仪典活动设计、学校环境美化、班级文化建设等,充分反映他们的意愿和心声,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认知的深化、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充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属性,学校文化反映了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主要在班级群体中生活,因而学生文化建设重在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平时以个体劳动为主,群体生活主要体现在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的教研活动中,因而教师文化建设重在教研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相处、教学相长,这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内容。总而言之,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涵盖班级文化建设、教研文化建设和课堂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文化即“意义”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大家普遍关注的是“看得见”的文化,即吸引人眼球的环境文化和热闹非凡的文化活动。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把“学校文化”异化为“学校美化”,把“文化建设”搞成“文化装修”。然而,“看得见”的文化仅是装饰学校的文化,它只是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并非学校文化的本体和本质。要言之,文化是意义的建构,而意义主要是指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也即指向做事的目的和意义。文化是由人们自己编织的一张意义之网,意义是文化之魂。学校文化指的是师生共同分享的意义世界。换句话说,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学校中创造一个意义世界,使学校成为一个有意义感的地方,让师生的工作学习富有意义。
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隐性的意义而非显性的图腾。学校文化的意义生成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办学历史中找寻意义、在地域文化中发掘意义、在学校生活中捕捉意义、借助文化符号彰显意义、利用校长行为表达意义。例如,仪典、故事和英雄等是彰显意义的重要文化符号,学校应予以高度重视。要重视仪典所代表的正向积极意义,经常讲述与学校有关的动人故事,给予学校英雄尊荣感。又如,一个校长的才能就在于其行为是否对师生产生意义,校长应予以充分关注。如果校长经常在校门口迎送师生、深入教室听课、找师生谈心谈话、参与教研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师生就能够看出学校里什么是重要的。
文化即“行动”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经常挂在校长的嘴上、印在学校的宣传册上并醒目地写在学校大楼的墙面上,但有的学校文化并不落地,关键是其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文化是行动,即做“我”所信的。就文化而言,信仰什么说明不了问题,做了什么才是关键。因此,文化建设要化“虚”为“实”。
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规范层面。规范是组织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进一步加强了价值观和信念。规范通常是隐藏在经验表面背后的未予言明的、非正式的期望,规范直接影响行为。对于学校来说,具有积极作用的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尊重他人;愿意承担责任;勇于变革以取得进步;不在学生或家长面前批评学校;充分享受工作,对工作充满热忱;热心帮助及支持学校里的其他人;为学生的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而工作;等等。
另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宏大走向细节。学校文化不应在乎口号理念,而应该在乎细节,在乎细节就是在乎行为。例如,杭城某校提出了教师的78个工作细节,包括教师形象、教师沟通、班级管理和教学常规的方方面面,其背后体现了学校的文化精神。又如,在一所学校行政楼大厅的墙面上,从1980年创办至今,每个班学生的毕业照一张不落,工作过的教职员工的工作照一个不少,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师生的价值理念。(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