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留给学生 转变铸就师魂
灵丘县第六小学 杨永红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教育生涯已走过十八个春秋,回首来时路,我不禁感慨万千。
刚参加工作时,初登讲台,满怀激情,神采飞扬。我时而示范朗读,口若悬河;时而挥笔板书,洋洋洒洒。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请教一位老教师,问他:“成熟教师和不成熟的教师有什么区别?”老教师看了看我,说:“不成熟教师上课时,总想着自己如何讲得好,成熟教师课堂上总想着学生如何学得好。”我一愣,竟一时无言以对。十年后,我的教学风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很少在课堂上展示自我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隐藏自己,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现在除非特别需要,一般情况下我不再口若悬河地讲课了,而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这个弯儿我用了十年才转过来。
这实际上是教学理念是否先进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是小事。
2017年我参加市级教学能手大赛,执教了《奇异的琥珀》这篇课文,为了教好此文,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可以说做到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课堂上我引入大量的课外科学知识,令学生和听课教师大为惊讶:知识好渊博呀!我自己也洋洋自得。事后,一位老教师悄悄问我:“引用了那么多课外知识,学生能够完全消化吗?”我一脸茫然竟无言以对。反躬自省,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教学缺陷——喜欢在上课时皓首穷经给人以“满腹经纶”的印象。这种教学风格是我读师范时,我最佩服的一位语文老师的言传身教,它影响了我近十年。
现在才明白,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引经据典、炫耀才华,而是深入浅出、对症下药,否则就会本末倒置,违背教育规律。探索课堂教学我至今仍在路上。
提到教学艺术,大多青年教师可能一脸茫然,其实我认为教学艺术的关键都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让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刚参加工作教学散文、诗歌时,特别注重范读全文,现在则不然,基本上变成了学生自读。读后我会提出问题,如:“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课文的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深刻?”“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学生提出的疑问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课文。
当然,也许有些老师会问:我的学生不善于提问、启而不发怎么办?
其实,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是因为没有进入课文。要想让学生进入课文,多读、反复读是关键的一环。当然也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
教学《穷人》时,我让学生读安娜勤劳,善良、有同情心的段落,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读课文,体悟安娜的高贵品质。而后抛出一个问题:“能够配得上这样勤劳,善良、有同情心的女人,究竟是怎样一个男人呢?”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的说“长得帅”,有的说“有钱”,有的说“当官”,有的说“有学问”,有的说:“勤劳,善良、有同情心”……于是我进一步引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信这个男人定不会是奸险之徒,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现渔夫精神品格的相关语句。我把“安娜”“渔夫”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相互交流读后体会。至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对课文理解到位,并不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讲出来。那么,教师的“理解”与“引导”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理解”是“引导”的前提,没有教师的“理解”,就没有恰当的“引导”。许多年轻教师的功夫往往不是缺在“理解”上,而是缺在“引导”上。这个弯我经历大概十多年才转了过来。
所以,青年教师遇到公开课的任务,不要畏惧,要勇于承担;即便失败,也是收获,而且是更大的收获。转弯的时间也会相对缩短。时间久了,能独立备课了,能把公开课当作常态课了,你就成熟了。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转变教学思想,提升自身教学艺术,把舞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有一天你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