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古文教学策略
浑源县凯德世家小学校 张文丽
小古文是中华文化瑰宝。学习小古文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学生看到古文,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怎样教学小古文会让学生们容易接受,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呢?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尝试,总结如下:
一、注重“读”的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古文学习少不了“读”字。教学时,可以采用形式各异的读法。比如:教《少年中国说》《伯牙鼓琴》时,可配乐读,读出气壮山河,流水高山。教《王戎不取道旁里》《自相矛盾》,可想象情景,来个“演读”,演出生活;教《书戴嵩画牛》《精卫填海》可采用文白对读,也就是教师先读白话,让学生猜测文言,快读把握文言大意,避免逐字逐句繁琐讲解……
二、注重“解”的基本方法
每篇小古文都配有“注释”。为理解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拐杖,此外,“留、换、调增、删”是弄懂文意的基本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如“王戎七岁”,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保留。“换”是替换词语,如“因释其耒而守株”中的“因”用“于是”替换,“其”用“他的”替换,“耒”用“农具”替换,“株”用“树桩”替换。只要把这些替换的词连起来说一遍,大意就出来了。“调”是调整语序,如“太白感其意”翻译为“太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取之,信然”翻译为“把李子从树上摘下来尝一口,的确如王戎所说,味道是苦的”。“删”是删去不译的,如“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乎”不译。
三、注重“悟”的引导
教学时,教师要找准小古文的关键点,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辨析。在思与议中引发共鸣,感悟道理。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从缸中救出落水小伙伴的人是司马光,其他人的方法为什么不可行”等问题,司马光机智聪慧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讨论中明晰起来。
四、注重“行”的魅力
小古文教学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任。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其内涵和魅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指导自己为人处世。比如,教学《伯牙鼓琴》时,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古琴知识延伸到对古代节日风俗生活习惯等不同方面的探究,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教《古文谈读书》时,学生理解了读书有“三到”:起立、端书、手背后,全身心投入,真正感受到古人读书时的专注,并要求学生今后读书都要尽量做到“三到”,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此,学生学完小古文,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能够领悟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需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小古文中领略文化精髓,掌握语言的表达形式,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